年内高票房电影广告植入盘点

国庆档期临近,电影的宣传广告在各大网站甚至是公交站牌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2014年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无疑又将是丰收的一年,截至9月中旬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内电影票房已经突破200亿元,完成了对去年11个月创造纪录的超越。

随着更多的观众走进电影院,对影片中植入广告的争论也越来越多了起来,有批评的,有理解的,更多的则是调侃的段子。从《大碗》获得成功开始,国产电影中植入广告的形式不断的花样翻新。观赏影片的同时,捕捉其中广告植入的痕迹也成为了观众茶余饭后的又一项乐趣,而广告植入形式则要考验品牌商家和导演的智慧。

完美融合型

盘点年内电影票房必然绕不开《变形金刚4》,19.79亿元的票房最高纪录足见国内观众对于《变形金刚》的喜爱。然而,《变型金刚4》中出现的过多的带有广告植入色彩的中国元素也受到了网友的猛烈吐槽。

如果没有那些生硬的广告场景,《变形金刚》本身就是一部成功的汽车广告片。汽车人保卫地球的故事情节使得影片中出现的各种品牌汽车显得无比自然,甚至是必要。给一个品牌的某一款车取名字,再赋予他人类的性格,配合怀旧的故事和经典美式幽默,《变形金刚》和大黄蜂创造了电影和汽车品牌的双赢模式。

与《变形金刚》类似的是,今年上映的《极品飞车》也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影片中出现的大量的豪华跑车本身就是电影的一部分,与电影情节完美融合。大部分观众是看电影时顺便看到了豪车的软广告,也有一部分爱好赛车的观众走进电影院像欣赏车展一样将各种豪车在赛场上飞驰的惊险与刺激尽收眼底。

此外,今年暑期上映的韩寒作为导演的处女作《后会无期》也充分做到了植入广告与电影作品自身的融合。《后会无期》作为公路片,导演要对汽车的理解要更加深入一些,不仅仅要有性能的表现,更要有精神的体现。因此,在这里植入汽车广告就显得自然得体,甚至观众没有感觉到广告的植入。

清新自然型

拍电影最应该讨好的永远是观众而不是广告商,因此不可能每一部电影故事情节的设计都像大黄蜂那样为变形金刚量身定制。因此,电影中出现的植入广告清新自然,没有生硬的痕迹就成了观众的最低要求。

汽车似乎是电影广告中植入频率最高的,也最容易被观众接受和忽略。近期上映的《敢死队3》中就出现了中国品牌长城汽车的广告植入,虽然不像《变形金刚》和《极品飞车》那样与故事完美融合,但也至少做到了清新自然,不使观众反感。

与之类似的是,已经在多伦多电影节全球首映的宁浩新片《心花路放》中出现OPPO品牌手机也显得清新自然。影片中有大量的打电话的情节,OPPO品牌商标若隐若现但并非特写,没有引起观众的反感,当徐峥翻看照片时才清晰的看到手机的品牌并不过分。最后,徐峥玩自拍的时候转动手机摄像头是一段搞笑的情节,在逗乐观众的同时宣传了OPPO独有的可转动摄像头的N1手机就显得水到渠成,足见出宁浩导演平衡故事性和广告植入的高超水平。

今年初上映的,根据大型综艺节目《爸爸去哪》拍摄的同名电影中出现的植入广告也普遍被观众接受。大型真人秀节目中出现生活用品的品牌无可厚非,而且由于电视版直播中充斥着大量的硬广告,因此观众对电影版《爸爸去哪》中每个房间摆放的冠名产品和找食材做晚饭的情节中出现品牌食用油也普遍比较能够接受。

品牌堆砌型

有调查表明,观众对电影中植入广告最难以接受的就是演员说广告词和为了突出广告产品而设计故事情节。

春节期间上映的《澳门风云》就是演员说广告词的典型代表。影片中大量出现对“王晶”导演和“TVB”电视台的宣传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这种广告没能起到宣传的作用,相反让买票看电影的观众有了一种被欺骗的感觉。

此外,今年获得5.2亿元票房成绩的《小时代3》是因为明显植入大量“高大上”品牌而增加了外界对于其价值观扭曲、炫富等批评。事实上,从折纸时代到青木时代,再到如今的刺金时代,《小时代》一直高调的炫耀着俊男靓女、名牌潮流,当然还有所谓的爱情友情。尽管一路走来槽点不断,但是票房依然坚不可破,其中的功劳自然少不了广告植入所带来的奢侈效应,以至于看《小时代》的广告也成为影迷的一种消费需求。

广告的目的是被消费者认识和接受,而被讨论甚至批评提高曝光率也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一个途径,但是为了宣传产品破坏观众的观影体验毕竟是剑走偏锋。相对于品牌发布会似的电影情节,观众更愿意看到的还是《变形金刚》里有血有肉的雪佛兰“大黄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