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前广告3年价涨2.5倍 武汉市场年产2500万元
看了《北京遇上西雅图》,你还记得片中汤唯用的手机吗?看了《变形金刚3》,你还记得片中的汽车吗?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观众只要坐进电影院,就不可避免地被映前广告轮番“轰炸”。殊不知,这几分钟的映前广告,对于电影产业链而言,如同挖了个“聚宝盆”:据娱乐产业网最新公布的《2012—2013年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显示,映前广告已成票房分成、日常零售之外的“盈利第三极”,2013年将达到11亿元。
搭售广告步入常态化
观众按不了“快进键”
“以往电影放映前都会播放预告片,让观众能对将上映的大片有个提前了解。比如《泰囧》,精彩的制作特辑十分爆笑,让人期待。可如今电影院看得到的预告片越来越少。”武汉影迷林小姐近日向记者抱怨,“影院放映前不仅几乎都是广告,时间还特别长,哪能让观众花钱看广告呢?”
如此说来,映前广告果真挤占了预告片吗?曾任乐天银兴影城店长的王峰否认了这种说法,他介绍说,映前广告分两部分,一部分贴片广告,由制片方制作,与正片一同拷贝在数字硬盘中,预告片也属于贴片广告;一部分是包月包厅广告,根据时段长短打包售卖。在技术上,因有数字密钥,影院无法分离正片与预告片;从内容上讲,播放预告片能吸引观众观影,影院是欢迎的。
在王峰看来,预告片变少只因映前广告市场火爆,在有“黄金十分钟”之称的映前广告中,因成本原因,预告片更多选择了网络等传播渠道;包月包厅广告则随着电影市场的火爆而水涨船高、日益多元化。
分众集团央视三维电影传媒华中区媒介经理董艺认为,影院终端早已成为常态媒介:“2012年国内全年观影人次已达4.6亿,涨幅24%,银幕数也突破了13500块,票房高、观影人次多的重点影院成为映前广告的兵家必争之地。”
业内数据显示,中国电影广告市场规模预计2013年虽然只有28亿元,但其77%的增速在各个媒介渠道中遥遥领先。在这28亿元的蛋糕里,映前广告将达11亿元,已逐步逼近17亿元的植入广告额。这块票房以外的市场蛋糕越做越大,已不是观众所能想象和控制的。
两公司瓜分武汉市场份额
广告价格三年翻了2.5倍
“与户外大屏、车载移动等广告相比,映前广告的优势在于到达率比较好,如果100人看电影,几乎能有相同人数观看映前广告。”环艺电影城负责人吴瑛说,电影观众有高收入、高学历、高素质的三高特性,不仅善于接触新事物,更有文娱消费的习惯。此外,对经营压力日渐增大的影院而言,映前广告还承担着减压增收、实现影院多元化运营的重任。
但记者了解到,囿于人力物力成本,且国内影院绝大多数为签约影院或跟投资方有资产联结的影院,影院自己操作映前广告的可能性并不大,绝大多数采取与第三方代理公司合作。早年进入武汉的央视三维就是如此,它将影院打包将映前广告时段外包给公司,公司再根据报价寻找广告客户。
与这种模式截然不同,湖北省电影发行放映总公司旗下的银兴广告采取的则是自营模式。据湖北银兴广告经理熊焰介绍,影院自营广告不仅使广告品质有保障,也能提升院线自身的品牌美誉度。据了解,在票房重镇武汉,本土的银兴广告与外来的央视三维,已经垄断了映前广告98%的市场份额,形成了事实上的寡头竞争。
不过,差异化竞争依然存在。业内人士认为,在具体经营上,湖北银兴广告与央视三维侧重点并不一样:“银兴立足本土,与武汉广告客户关系良好,多年深耕细作拥有一大批本土客户;央视三维则拥有北上广深等一二线城市影院资源,在全国性广告上更加占优。”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同样拥有自营广告业务的万达院线,在武汉却选择与银兴广告合作,后者同时也在全省拥有近40家影城资源。自营广告公司也涉足代理业务,让本就激烈的市场愈发显得刀光剑影。对此,熊焰表示,即便武汉电影院开到100家,广告投放也会集中在10到15家优势影院,核心商圈影院将成为争夺焦点。
据央视三维华中区数据显示,武汉电影广告价格,三年之内至少翻了2.5倍。“电影市场火热以后,映前广告的媒介价值增值非常快”,董艺表示。
映前广告年产2500万元
不配武汉票房重镇身份
楚人爱看电影。根据国家广电总局数据,2012年湖北省票房达到8.1亿元,超过山东等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居全国第七。武汉则以6.1亿元票房超过成都、重庆等二线城市,仅次于北、上、广、深,排名第五。
分众集团央视三维电影传媒华中区媒介经理董艺介绍,2011年,武汉映前广告共产出1500万元,2012年达到2500万,2013年预计在3500万左右,事实上,武汉的市场量级应该在5000万左右。“从映前广告总额看,北、上、广、深共占75%到80%,武汉只占到全国的1%到2%,这与武汉的全国票房重镇地位完全不符”。“制约因素显而易见。”董艺告诉记者,虽然武汉的报纸电视等媒体较为发达,但刊例价较低,客观上影响了电影映前广告的价格,即便映前广告每年在快速增长,但总量仍然有限;相比于代理商的专业性,武汉商家更关注价格,只有符合公司预算,才会关注媒介的投放效果。对此,湖北银兴广告经理熊焰也有同样观点:“商家比较精打细算,希望不烧钱也能有更好效果”。此外,武汉缺乏全国性大企业,也成为制约映前广告发展的重要原因。“实际上,映前广告的认知度也有待提高,很多客户并没有真正了解到它的媒介价值,还需要更多的媒体推介会;同时,映前广告的专业性也要提高,精准的销售定位与推销手段都是必须的”,董艺认为。
熊焰则强调,市场环境也能很大程度决定发展态势,如果整个广告行业增长较快,也能带动映前广告共同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影院成本不断攀升,代理价格也会水涨船高,这也给映前广告带来一定的市场风险。
无论是影院还是代理商,映前广告都被寄予厚望。在美国电影总的产出结构中,非银幕收入已占到70%以上,而在中国,90%的收入来自于影院。对影院而言,打破票房“独大”的局面,赢得多元化发展是亟待解决的课题;对代理商而言,千万级的武汉市场如何培育,蛋糕如何做大则是题中之义。
相关链接
没有最长只有更长
30分钟“贴片王”诞生
2010年7月,《唐山大地震》公映。该片在北京上映期间,影片前的贴片广告足有15分钟,其中5分钟是《西风烈》等大片的预告片,另外10分钟就是纯粹的商业广告。
这还不算最长的。早在2009年1月,《赤壁(下)》上映4天全国票房已经过亿,不过,映前长达18分钟的贴片广告却让很多观众恼火。同年12月18日,《十月围城》以平均18分钟的贴片广告时长,位居十余部2010年贺岁档影片第一。其实这也不算啥。《变形金刚2》上映的时候,其贴片广告的时长在部分影院甚至长达30分钟。
2004年6月,国家广电总局、工商总局发布了《关于加强影片贴片广告管理的通知》。2009年2月,国家广电总局电影管理局又发布了新的《关于进一步规范电影贴片广告和映前广告管理的通知》。
记者了解到,这两个通知明确要求:影片贴片广告不得占用电影放映时间;电影院要对放映的影片贴片广告时间予以公告;电影票面上标明的时间须是影片开映的时间。然而,两个通知都没有对贴片广告的多少和时长做出明确规定,也没有相关的奖惩制度。
如此看来,映前广告可以放映多长时间,各个公司采用的都是约定俗成的规定,有的自动控制在十分钟之内。而决定最终时长的,还有市场这双“无形大手”。